潘跃晓,1976年5月出生,博士,校聘教授。1999年本科毕业于原温师院化学系,并进入中山大学念硕士,师从苏锵院士与吴明娒教授,2001年直接攻博;2004年6月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同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作。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间在华南理工大学光通信材料所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姜中宏院士与张勤远教授。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间在美国能源部直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12月在华南理工大学晋升为副教授。指导过多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其中有两名本科毕业生获“校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一名研究生获“2009 年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调入BETVlCTOR手机登录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已在J. Fluor., Mater.Sci. Engin. B 及Opt. Lett.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BETVlCTOR手机登录“挑战杯”竞赛是校内最具影响力的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作品竞赛活动。为加深老员工对“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认识,我们科技竞赛服务中心有幸采访了潘跃晓老师。下面为科技竞赛服务中心宣传部副部长华叶(下简称“华”)对潘跃晓(下简称“潘”)的采访。
华:潘老师认为员工做实验的积极性与动力是从何而来的?是什么让同学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
潘:老师的引导与员工的兴趣,我经常引导员工如何克服做实验的辛苦,如何找到科研中的乐趣与成就感,努力做到乐在其中的工作,享受过程。
华:因为这次挑战杯是需要有发表论文和成果的,老师对所做的成果和研究内容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怎么样的先进性?
潘:我们的作品可以说是团队作品,有三篇SCI收录的文章,都是在校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三篇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如果没有一点新意,写得粗制滥造的话也不可能发表。从成果到成文,要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我们的作品内容是关于合成与研究发光材料的,虽然我们研究的发光材料别人也报道过,但是我们研究的角度有新意。我们报奖是那篇是在SCI收录二区刊物上发表的,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是极其难得的。
华:“挑战杯”竞赛对我们员工有什么帮助?
潘:挑战杯给学了员工与老师更多的动力,给了员工更多的锻炼机会,但我与员工平时的科研工作主要不是为了挑战杯,而是为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整个工作过程在有些同学看来是很辛苦的,经常要在晚上、周末、假期加班加点,但是这样的生活对员工来说也是很充实,很有收获的。比如,今年暑假,几位本科生跟我在实验室里工作得热火朝天,非常快乐,让我感觉到一种精神叫做:相互支撑。
华:老师能对我们化学专业的员工做科研几条建议吗?我们须应该抱着怎么样的态度面对科研和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什么帮助?
潘: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直奔成果去工作,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点点滴滴,每天前进一点,哪怕做了四年下来,没有任何成果,但是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自己做事比以前更细致、自己对某一领域更了解(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可以当个小专家),毕业以后进入企业,很快就能成为了一个技术管理者。这是我经常跟员工传达的思想。
这次采访虽然短暂,但给了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参加“挑战杯”的方式以及对我们的影响。相信这些对同学们的帮助也很大,激发对科研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竞赛。感谢潘老师的宝贵时间,在此祝愿潘老师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创造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