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新华,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69年生,山东德州人。199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冶学院,获学士学位;1994 -1997年在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导翟玉春教授指导下研究功能材料,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2000年在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导俞庆森教授指导下进行量子化学计算、构效关系和功能配合物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2000-2001年在浙江大学侯虞钧院士指导下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11月在浙江大学晋升副研究员,2002年2月被聘为温州师范学院(后合并为BETVlCTOR手机登录)副研究员,2003年11月转评为副教授,2005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聘为温州师范学院首批硕士生导师。2002年入选温州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51)第一层次培养人才,2003年入选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团队助计划,2004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赴美国Akron大学高分子科学系Dr. Newkome课题组进行高级访问学者研究,从事大环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工作。2012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功能超分子材料的设计、性质与应用基础研究1202036,排名第一)。现任BETVlCTOR手机登录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超分子材料及应用研究所所长。
我们看完李新华老师的简历以及研究成果的时候便能感觉得到,李老师是一位能安下心来,踏实工作的有为老师。虽然因为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脱不开身,李老师还是很和蔼的同意我们的请求接受了采访。
最近李老师获得了浙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当我们惊叹于李老师的各种辉煌成果时,李老师只是淡淡的说这并不辉煌,相反的,学院里的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这才是应该令人惊喜的局面。同时,李老师还把自己的成果归结于集体合作的成果。他说,这是几位老师长期坚持下来的结果。期间,各位老师都在不同方面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因为集体,才会有了今天的成果。李老师还谈到,做科研时一定会频繁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而这些难题并不是自己一人便能轻松克服。这时候,主要还是要依靠一个团结的集体,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李老师的这番话颇有道理,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奋斗,不可能永远保持一个人的状态,只有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才能不被奋斗过程中数不尽的困难所击倒,才能不断的克服阻拦我们前进的困难,保持向前的步伐。
在科研方面,李老师还特别强调,做科研最大的困难在于能否安下心来,不为名利地,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李老师认为,这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执着来坚持。没兴趣,不执着,那么这个人将注定一事无成。这点特别合适对我们现在这些浮躁的老员工,我们应该使浮躁心平静下来,踏踏实实的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与工作,不过分追求名利,保持一颗永远带着兴趣的心。
在当代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李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他认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应该太过功力。大家可以有自己的兴趣,但是不能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便不认真学习。既然去学习了,便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而且各种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有益的不只是学习的内容还有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同时,认真学习,多一份知识的储备,在以后社会上的奋斗便多了一份胜算。当自己在学习一门课程却又不认真去学,到头来浪费了时间又没增加知识,有何益处?这番话对于当代老员工功利心过强犹如一针见血。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抱怨学习的无趣与困难,相反的,我们应该尽自己努力去学习,尽量加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为将来的自己增加一份奋斗的胜算。
在“博”与“深”方面,李老师认为不论哪一者,都是建立在辛勤付出的基础上的。如若天天大谈这两方面哪者更好而不付诸于行动,一切不过是概念罢了。而且“博”与“深”各有特点,如果能在一方面做的出色,那便是出色。说到底,李老师还是认为要放下功利心,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学习和工作才会有成绩。
最后,当我们问李老师能否给我们这些即将或已经参加科研的员工一些忠告的时候,李老师谦虚的说:“忠告谈不上,只是希望大家做事首先端正态度,作好任何一件事都是靠自己的毅力,主观上没有必胜的信心,只强调外因的人,很难把事情作好。”确实,现在像我们这些老员工有时会太过强调外因,自身的毅力不够,这点我们非常值得重视。李老师认为再就是不能好高骛远,要注重细节,认真作好每件细节小事,你的工作就能不同凡响。就像在科研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各种微小的变化,注重细节。这样在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中,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有所成果。没有人可以一蹴而就,我们不能眼高手低。
其实,从李老师的话语中不断透露出的内容就是要我们能安下心来,能踏踏实实的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而不是好高骛远,空谈大道理,想获得与自己付出不相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