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跃晓,1976年5月出生,博士、副教授。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研究已有十几年的研究基础与经验,合成与研究了十几种稀土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铝酸盐、钼酸盐、钛酸盐、磷酸盐等复合氧化物发光材料,研究了材料的下转换、上转换、长余辉等发光性质与发光机理。熟悉Ce3+、Pr3+、Eu2+/Eu3+、Sm3+、Tb3+、Er3+、Ho3+、Tm3+、Yb3+、Mn2+等多种离子的光谱特性。尤其在制备与研究WLED 用荧光粉方面,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担任几家WLED 企业的技术顾问,指导WLED 器件封装与研发。
指导了本科生连续三年获得省新苗计划项目、国家级创新项目;并指导多名本科生、硕士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 2013年,指导了本科生团队获得浙江省第十三届“挑战杯”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特等奖”(化工能源组在全省仅设两项),进入全国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挑战杯”决赛。2012-2013年度教学与育人业绩分在BETVlCTOR手机登录排名第一;2013年获BETVlCTOR手机登录 “华峰经理奖” 、“最受员工尊敬的老师”称号。
秋高气爽的十月里,潘跃晓老师带着她的挑战杯队伍以全国二等奖的喜人成绩胜利而归。潘老师也兴致高昂地与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些经验之谈。
获得如此来之不易的奖项固然令人雀跃,付出的辛劳汗水也使潘老师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潘老师说,虽然没拿到目标中的全国一等奖,但正因为他们以一等奖作为目标,在训练过程中,高标准要求每个队员,大家都在高压下工作,队员因此得到锻炼的机会多,学到也多。如果一开始就把二等做为目标,肯定压力小很多,同样的道理,队员得到的锻炼也少一些。确实如此,稍高的目标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更出色的完成任务。作为指导师,潘老师最大的收获是看到每一位参赛队员的进步、甚至蜕变。上进心始终是潘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上进心,才会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才能沉住气,不放过每个细节,使作品尽善尽美。提及参加挑战杯的同学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或素质时,潘老师讲到:最关键是有上进心的员工,他们愿意学,其中每个参赛队员刚才开始都不具备所谓的挑战杯条件、素质、能力,但是总是可以通过学习与训练得到提高的。为完成这项耗时长的项目,潘老师不辞辛苦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引导同学们把业余时间挤出来在实验室做科研、出成果,以及参加挑战杯赛事涉及的各种训练,帮助参赛同学完善参赛作品。期间不仅耽误了今年职称评选工作,身体也因为过度的劳累而出现不适。尽管如此,在这个团队合作的工程里,潘老师仍经常做一些增加团队凝结力的工作,给每个队员打气,让每个队员变得有责任感。潘老师不仅对事业尽心尽责,对同学们也是关爱有加,在学业上耐心指导,在生活上潘老师也是个慈祥长者,她高尚品质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员工。
关于如何指导员工在参赛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潘老师跟我们讲的很详细。首先要进实验室,象研究生那样,进行实验工作,包括合成样品、性能表征、测试数据、数据分析、整理成文,有了科研成果(发表文章),才可能参加挑战杯。省赛之后到国赛之前的几个月,主要是对作品进行完善与包装,包括专业知识学习,问辩技巧训练,KT板、宣传册等创作。为了准备这次大赛,潘老师和队员们要做许多繁琐复杂的调查研究,但是共同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获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其中当然少不了每位队员辛劳的工作,还有潘老师正确的指导和无私的付出。潘老师不认为一个团队应有固定队的模式,她谦虚的说:我能做的就是发现每个队员的特点与优势,取长补短,每个队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都能从别的队员那里学到东西,而且分工合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潘老师跟我们分享了这次挑战杯准备阶段令人感动的事。潘老师真诚的说:感动的事非常多。最感动的是看到员工科老师及学院领导,那么支持挑战杯,真的可以做到一切只为员工。另外,很感动的是队员的努力,每次看到他们进步了,都会感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潘老师始终将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时刻以员工把员工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能想象,员工的进步带给必然她无法言说的感动和鼓舞。
作为一个事业精英,潘老师饮水思源,毅然选择回母校发展,辛勤付出挥洒汗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潘老师的奉献精神和科研精神薪火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BETVlCTOR手机登录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