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男,汉族,1977年11月出生,浙江永康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浙江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于2004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黄宪院士);2004年10月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作为特别研究员从事手性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合作导师:Li-Biao Han教授);2009年2月进入BETVlCTOR手机登录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2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职称;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团队助、温州市551人才第二层次;首届BETVlCTOR手机登录青年博士联谊会副会长,温州市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学和绿色合成研究、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研究、高选择元素有机化合物合成应用研究、不对称催化与合成研究,以及相关新反应机理研究。至今已在J. Am. Chem. Soc.、Angewan. Chem.、Green Chem.、Chem. Commun.、Org. Lett.、Adv. Synth. Catal.、J. Org. Chem.、 Org. Biomol. Chem.、Mini-Rev. Med. Chem.、Synlett.、Tetrahedron Lett.、J. Organometallic Chem.等国际SCI学术期刊发表近四十篇学术论文,申请二十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已授权两项;多篇论文被选为杂志封面论文、杂志年度优秀论文、浙江省基金优秀论文、温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或被Science、Chem. Rev.、J. Am. Chem. Soc.、Angewan. Chem.、Green. Chem.等系列权威期刊重点引用或评价,或被Organic Chemistry Portal和Labome Org作为亮点收录介绍,或被研究同行和《化学工业日报》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获浙江省高校科优秀研成果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等。此外十多次受邀在大学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相关研究报告。
一进徐清老师的办公室,我们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取代简洁办公桌面的是一摞摞三四十公分高的论文资料,徐清老师的上半张脸在纸张后亲切得笑着。
徐清老师在2009年上2月来到BETVlCTOR手机登录,在将近四年半的时间里,徐老师带领很多同学获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近期荣获了员工科技创新指导“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带科研的过程中,徐老师感触颇深。徐老师认为员工对科研的兴趣和执着是要有一个培养过程的,就像孩子玩一个游戏,如果一开始不能对这个游戏掌握的好的话就可能失去兴趣。针对这点,徐老师建议员工们从简单的内容慢慢做起,有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开始创新,做到学以致用很重要,需要对学会的知识进行一些运用。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的方面广泛,需要解决一个领域面对的问题也是十分不易的,而徐老师认为挑战里自有机遇。如果我们只看到它是个挑战,是个难题就会失去这个机遇,但如果我们知道过程很艰难却还是努力去开发新的方法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机遇。徐老师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一家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到太平洋一个小岛上推销鞋子,一位推销员看到岛上没人穿鞋子就很失望以为没有市场就回去了,而另外一位推销员则认为岛上没人穿鞋反而市场很有潜力。岛上的居民从不穿鞋,这对于鞋厂的推销员来说,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鞋子卖不掉,没有市场;另一种就是这个市场可以开拓出来,让岛上的人都穿上鞋。
而徐老师就是在使后者可能实现。徐老师从事的绿色化学合成目的就是要解决传统的化学合成里面的一些难题,这正是迎面而来的挑战,但在徐老师眼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如今,绿色化学是个很热门的研究方向。对于绿色化学,徐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绿色化学的研究是 21世纪能够解决化学基本问题的新兴方向,它不是具体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理念。据国内外的专家对它的理解就是“Second Nature”(第二自然),通过绿色化学的理念去理解自然界发生的反应去实现控制这样的反应。大自然这样的反应没有任何的浪费,直接利用太阳能,和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生长,落叶被微生物分解变成肥料回到土壤中。徐老师也非常赞同这样的理解,“Second Nature”需要遵循原料绿色,催化剂绿色,反应方法绿色,能耗低,原子经济型等原则。绿色化学的研究是很广泛的,跟化学相关的所有研究,甚至包括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反应,把他加以利用都可以称之为绿色化学。有关于光能利用的绿色化学,太阳能光解水的绿色化学,CO2的利用的绿色化学,还有工业上用的比较多的生物酶催化的绿色化学。比如腈的水解,用腈的水解酶水解腈成酰胺,酰胺是很重要的化合物,酰胺键肽键都可以用来做高聚物化合物。
徐老师的科研成果在很多杂志上都有刊登,取得这么多的成就背后的自不必说,但徐老师却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徐老师跟我们说,研究过程中,成功只有一小部分, 更多的是失败,他对成功和失败广义上的理解是: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成功这个偶然是必然中的偶然。过分执着于成功和失败,比如失败了10次就放弃,是根本没有机会的成功的。“You will not fail till you stop trying”,就是说你在放弃努力之前都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失败10次或100次你就放弃的话你还是失败的,但是坚持下去就有那么一丝的机会成功。成功需要一些条件比如你的努力坚持,还要一些运气。徐老师给我们举了李娜的例子。虽然李娜只拿到一次法网冠军,但她绝对有问鼎大满贯的实力,但是现在的网球上高手如云,特别是有威廉姆斯等人在是非常难的,虽然她有这个实力,但是还要有一些运气。但是李娜一直在坚持,所以突然之间就拿到了法网冠军,她就是多次失败之后一个偶然的成功。和做科研一样,要一直尝试努力,如果放弃了,像李娜她退役过,但如果不复出,她就没有得到法网冠军的机会,正是因为她这样坚持才有后面的成功,知道了成功和失败的心路,就会更加坦然的面对失败与成功,所有的都做到了就需要一个运气,运气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的碰撞,你要去碰撞,给它很强的动能去碰撞,它才可能发生反应,这时候发生反应了我们认为是成功了,像做化学的就要抓住这个碰撞的机理,如何去碰撞,如果很多次失败之后出现了一次成功,就要对这次成功有个正确的认识。要知道这次偶然成功的背后,必定包含了成功所需要的要素实力,坚持,运气等。知道这些之后,一次成功之后会有更多的成功。徐老师又拿网球作为例子,费德勒17次大满贯冠军,纳达尔13次大满贯冠军,他们的成功不止是一次,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他们第一次成功也是非常艰难的,之后摆正心态,知道如何做到成功,接下来就是连续的成功。徐老师联想到自己:对我们做科研来讲,发表一些论文就算是一些小成功吧,但是论文没有发表在预期的杂志上也意味着一种失败,我们就经历过这样多次的失败,但是只要坚持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话,一步步积累,一步步往上走,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
徐老师和他的员工们就是通过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近期获得了十分令人骄傲的成果。徐老师指导研究生在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据我们了解这是只接受极具创新性的论文的世界顶尖杂志,在化学领域是一驱的,是最高影响力的少有的两三种杂志之一。在次,徐老师也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这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不同于传统的一些化学合成方法,要用到一些毒性高的卤代烃或是一些金属催化的方法,徐老师指导提出化学合成自催化的机理和方法。像过渡金属配体复杂价格昂贵,金属有毒性回收困难导致一些问题,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并不是十分好的方法,徐老师们在原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提出这些反应可能在不需要任何催化剂的,自催化的条件下进行,这确实是有很好的创新性。
对于做好科研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徐老师强调,兴趣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另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才能做出好的科研成果。当然,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科研的过程中不能急躁,遭遇失败要有强大的内心承受,要做到屡败屡战。做科研绝对是门技术活,基础的化学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研究方向的知识,才能有创新的想法。要做好科研当然也离不开仪器和资料。学院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了实验室,员工,检测中心的检测仪器等外部条件,还提供了许多图书资料,全面的数据库,可以了解国内外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一些好的研究方向等。徐老师还在纸上给我们写了两个式子:1.01365 =37.78,0.99365=0.0255,告诉我们每天比人家多努力百分之一,365天之后收获会很大,而少努力百分之一就相当于0,所以必须每天坚持比别人多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徐老师提到自己在09年上半年到11年上半年的两年时间内,和员工们一起很努力的做科研,但都没有正式的成果。科研的过程很复杂,但当一旦突破了,后面的成果也就很快出来了,一路下来也是非常顺利,徐老师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们听了徐老师的话也是深有感触的,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坚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了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失败之前都有成功的可能。
只要认准方向,就会多付出百分之一的努力,持之以恒,他坚信在放弃之前都有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界动态,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注重创新,他培养了一个有一个创新人才,徐清老师不愧为BETVlCTOR手机登录的骄傲。